负压病房原理:负压隔离病房的定义:指用于隔离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患者的病房。采用通风方式使病房区域内的空气由清洁区向污染区定向流动(利用特殊的送风和排风系统,排风量大于送风量,人为使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同时使病房空气静压低于周边相邻相通区域空气静压,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造成其他区域的污染。
负压病房建筑布局负压病房的隔离一般分为布局流程隔离和空气隔离。布局流程隔离是通过建筑设计,产生物理屏障,降低病原体的泄漏风险。而空气隔离是通过工程技术,在各区域形成气压差,使空气定向流动,以防止病菌体的播撒。根据GB/T 35428《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负压病房应设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可独成一体,也可集中设计于建筑的一端。内部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一般包括医务人员的更衣室、值班室、休息室等,半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办公室、处置室等,污染区指病房以及医废暂存处等地。其中各区之间一般需要缓冲,病房前室门,病房前室之间设互锁式传递窗。负压病房区域内所有拼缝必须平整严密,不能漏风,建筑装饰同手术室要求基本一样。
压力梯度如何设置?
将缓冲间设为相对两侧都为正压或都为负压的形式,这样会起到一个“气帘”或“气井”的作用。
点击 ☞
上文谈到负压隔离病房的静压差设为负5-10Pa的水平即可以有效阻止污染物外泄,这是况。实际操作中是存在多个房间嵌套的情况,如从医护生活区到负压隔离病房被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等多个区域。
这个时候一般将清洁区定为常压,其他区域应按压力逐级递减的形式进行设计,每级之间均相差5Pa以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逐级递减是需要将缓冲间考虑在内的,也就是说缓冲间相对于清洁区为负压(-5Pa),半清洁区较缓冲间同样为负压(-10Pa),依次类推。
有的设计人员会将缓冲间设为相对两侧都为正压或都为负压的形式,认为这样起到一个“气帘”或“气井”的作用。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一旦理解了前文关于静压差的原理,就会很好理解,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加剧房间内污染物的扩散,而非阻断扩散,这与缓冲间的设置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以期这些措施具体应用之后能够有效提升房的空气质量,从而为患者构建一个安全且健康的病房诊疗环境,有效降低空气中细菌、悬浮尘埃粒子总数,减少风险,增强患者疾病预后价值。
紫外线辐射是现阶段医院房空气净化的常用且有力的方法。具体负压病房净化应用时,工作人员要掌握好消毒期间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剂量,在标准条件在进行基于紫外线灯的空气净化工作,便可以达到预期的病房空气净化效果。